頭髮-自古以來怎麼說?

 “髮"是生命的起源。

白髮變黑,活化黑髮液,染髮,掉髮,禿髮,落髮

     中國古代醫家認為生命在孕育與發展的過程的重要元素。

    《黃帝內經‧靈樞》中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:「黃帝曰︰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,骨為幹,脈為營,筋為剛,肉為牆,皮膚堅而毛髮長,穀入於胃,脈道以通,血氣乃行。」毛髮與精、腦髓、骨、脈、筋、肉、皮膚等都被視為胚胎發育過程中構成身體的器官。

      依各個器官生成的順序,毛髮是在較後面的階段才形成的,也就表示毛髮長出來了,胎兒的發育也逐漸達到成熟的階段。依據一般醫書的記載,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時,胎兒在五月、七月或九月之時就已生長毛髮。

*有關胎兒成長月分的醫書 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「妊娠五月,毛髮初生。」毛髮初生為五月,《竹林女科證治》也說「五月始受水精,以成其氣,筋骨四肢初成,毛髮始生」。,胎兒必須有頭髮才算發育完全,初生兒若是「頭毛不周匝」,則無法順利長大成人。頭髮也會隨著個體的發育、成長、衰老而有所變化,而其變化的時程則男女有別。

 

     "髮"代表靈魂之說。

白髮變黑,活化黑髮液,染髮,掉髮,禿髮,落髮

      中國民間對頭髮和鬍鬚是很看重的。 “髮"字為“根也"。 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,除了裝飾,更重要是代表的文化觀。從原始的「萬物有靈論」出發,有人認為人的靈魂藏在頭髮中,人的囪門處是靈魂出沒的地方。信仰中頭髮是靈魂的棲息地。

人生各個階段、種族中髮代表不同的意義

 出生後剃胎毛須留一塊髮保護囪門;嬰兒滿月剃掉胎髮後,還有一個習俗,必須將剃下來的胎毛好好保存起來。胎髮是嬰兒靈魂的棲息地,一旦丟失了,對嬰兒就會產生丟魂失魄而發生 疾病或天折的嚴重影響。

 印度教認為,頭髮既然是靈魂的棲息地,生命的象徵,理髮自然也就有所忌諱。

③ 俄溫克族有下午禁忌理髮刮臉的風俗習慣;因為擔心下午理髮刮臉便改了一個容貌,靈魂就認不得了,會無法順利回到自己的體內。

 中國愛護頭髮即是一種孝道;《孝經‧開宗明義章》中便說: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」,的表現,不可輕易損傷,如有毀傷就是一種大不孝。於是中國古代男女都是蓄留長髮,將留髮當作孝道的表現。

 

頭髮常應用於巫術

      中國巫術靈魂既然棲息在頭髮,民間巫術就有用人的頭髮,實施巫術攝走人的靈魂,致人以死命。

      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,有頭髮詛咒術,施術者要設法弄來被詛咒對象的頭髮,再用紙剪一個人形,把它們一起放到被詛咒者的竹樓下,能使那人患心絞痛或者因此致死。這些都是靈魂信仰在頭髮上的反映。

 

古代,頭髮都有哪些有趣的講究?

① 結髮,一種婚儀。

      據《禮記》載:古時候的女子,到了婚嫁的年齡,就是說已經15歲,可以插簪子了;若已許配,則使用一條彩色帶子束毛髮,以示自己有了對象,待大喜之日新郎從他頭上剪下彩帶,算是完婚。結髮意味著“第一 次",是新郎新娘第一次把命運結合在一起,表示男女雙方皆是首次結婚的夫 妻,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,因此特指為“原配"(亦稱“元配")夫妻。

 割髮,一種懲罰

     東漢末年,丞相曹操在一次率兵征戰的途中,自己的馬匹踩踏了農民的麥苗而違反行軍紀律,於是用劍斷髮作為處罰,後世多仿效,因而有了「割髮代首」之典故。

 削髮,一種標誌。

     千百年來,出家的和尚和尼姑都削去頭髮,留光禿之頂,表示超脫凡塵,拋棄七情六慾,遁入空門皈依神佛。明末滿清入關後,強迫漢人削額上前發,改為滿族髮式,關內漢人因此發動過反削髮的鬥爭,使無數人為此喪命。

 剪髮,一種象徵。

     古代不少戀人或夫婦在分別之際,女方剪下一束頭髮送給男方,讓她「見髮如見人,相思盼團圓」,以此象徵自己堅貞不渝的愛心。清末,剪髮成了革命行動,乃反滿之象徵。

 理髮,一種修妝。

      早在春秋時代,人們就喜歡修理頭髮,後來隨著歷史變遷,理髮,則成為一種行業的技藝。相傳清代一位書畫家,初到京城時,曾為一家理髮店撰寫一副對聯:「相逢儘是彈冠客,此去應無搔首人。」更有一語道出理髮之益的聯話:「進來烏頭宰相,出去白面書生。

請點我👍🏽 CLOSE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